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 师校风采 > 正文

走近粗茶居主人
2009-04-29 21:56:36   来源:    点击:

他的书斋叫“粗茶居”,博客叫“粗茶居主人”。他在博客公告中自称是“一个不务正业的教师,一个异想天开的愚夫,一个颠颠簸簸的过客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他的书斋叫“粗茶居”,博客叫“粗茶居主人”。他在博客公告中自称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教师 ,一个异想天开的愚夫,一个颠颠簸簸的过客 一个不求闻达的闲人,一个粗茶淡饭的寒士 一个求索故纸的蠹鱼,一个困顿贫寒的腐儒,一头执拗不变的倔驴 一只非佛非道的野鹤,一个无党无派的散人。”他就是县响肠初中55岁的教师柯万英。

 春光三月,在百鸟的欢迎声里,我们采访了响肠中学柯万英老师,他的几句话让我们十分感兴趣。

 一、“教师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就要有点雅好。”

 走近柯万英老师的家—— 一间几十年前的老教室,门前几株枫树、香樟、碧桃和银杏树刚刚吐出新绿,晶莹的紫藤花穗垂挂在枫树、银杏的枝头,小鸟们自在地啄食花瓣;厨房兼客座的墙上有一块黑板,柯老师在上面写了一副对子:“书窗常见飞花影;兰斋时闻读经声。” 窗子的铁条锈蚀得厉害,没有窗玻璃,只得钉上塑料布防寒。但是他在“文禾网站”“柯万英专栏”上介绍自己的居住环境是“陈年教室一间,花圃地三分,清风一院,明月一轮,山鸟无数。”

 柯老师有几样业余爱好:读书、旅游、下围棋、拉二胡、上网、开博写文章、社会考察。他说“教师是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就要有点雅好,要洁身自好,不能混迹于三教九流之中。” 他说他是从不进赌场舞厅的。

我们在他那间卧室兼书房里,看到了几架书籍,一台电脑,和一堆文稿。书架上有魏书生、郑杰、吴非、苏霍姆林斯基、任小艾、窦桂梅、陈钟梁、江兴代、李希贵等名家名师的书。他说:读书是我的的生命常态和基本生活方式。如果一天不读书,我就感到这一天是虚度了光阴;如果三天未动笔,就觉得大脑停止了思维他经常看十几种教育报刊。他十分向往外出参观学习,但是乡村教师柯万英没有机会外出参观、学习、听报告,只能通过读书看报获得一些资讯。他通过《人民教育》《中国教育报》了解了安庆一中、洋思中学、启东中学、合肥一中、石室中学…… 也因此有了改革、学习的榜样。

 柯老师喜欢旅游,他自费去过北京、上海、庐山、苏州等地,他用行动践行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古老格言。天柱山攀登了四次,他发现余秋雨《寂寞天柱山》一文有五处错误,于是写了《不寂寞的天柱山》发在博客上,获得了广泛关注,并且被人收在“余秋雨吧”里。

 柯老师喜欢下围棋、拉二胡。他的二胡根本就不入流,不会换弦,只能拉几十个旧曲子。他执黑白子,走的是快棋、意识流,有时棋瘾发作,雪夜走几里小路去会一位棋友;过了瘾心情舒畅,回家的路上清风拂面明月高照,常常会赋诗一首。请看他写的《弈棋逸事》

 玉砌山川踏雪泥,应邀弈棋访故知。

  犬吠既是吴君阁,闻声已布乌鹭棋。

  红泥火炉翠兰叶,竹幔云窗月映几。

  手谈数局过夜半,出门已闻报晓鸡。

 这是一个信息时代,柯老师不愿被时代抛弃,他说“如果现在不学会上网,我就将被挡在时代的大门外。我一定要挤进大门里,与青年人一同享受现代文明。”  2007年春,他以53岁的年龄学会了上网。通过一年多的学习,现在能够同时构思打字,一个小时完成900多字的文稿。他开通了自己的博客,每天都要上网看看网友们的评论。他说网络的信息量真大,几乎所有需要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,现在写东西方便多了。他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高雅的网友,年轻的朋友,并且经常雅集、交流。

 “高雅是文化人的特质,我们如果不是在高雅中快乐,就会在庸俗里挣扎。”柯老师如是说。是的,一个教师如果有了高雅的生活,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,就会生活充实精神幸福,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,在课堂上任意驰骋。教师与教师的差别表现在课堂教学上、教育质量上,但是形成差别的根源却在课堂以外,在其业余生活上。业余读书、研究的教师,最终会进步成长为名师;走进应试教育泥沼的人则相反。

 

 二、“教师要关注社会,关心教育以外的东西。”

 柯万英老师说自己是“一个不务正业的教师”。 他关心国际国内大事,关心文学界的动态,关心考古新发现,关心艺术创作,关心体育新闻,关心社区活动,参与本地文化事业工作,关心教育改革和校本教材。他对许多事情都好发议论。

 CCTV新闻频道是柯老师每天必看的节目,他不但看还要写,金融危机爆发,他写了《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》;房价飞涨,他写了《房价,房价》;针对应试教育写了《二桃杀三士》;针对某些报刊老拿农村教育说事写了《农村教师惹谁了》;写《教育资源怎么不能均贫富》参与《教师报》举办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大讨论;写《偷酒不为礼》痛斥贪官的慈善做派;写《房市向何方》发在“中国改革论坛”上;写《论黄梅戏的三大流派》,写《皖江民俗中的<孔雀东南飞>》发表在中国学术论坛上…… 他的许多文章被报刊、“人民网”及多所大学网站转载。在google上搜索“柯万英”三个字就会出现10个网页。

 柯老师年轻时是个篮球迷,对NBA的活动他常常跟踪关注,其它如中国女排、中日韩三国围棋赛、世界杯都会牵动他的神经。如果遇上西半球的比赛,他也会像青年人一样倒过时间差来看电视节目。他认为当教师永远要保持年轻心态。关注体育就会与学生拉近距离,与青年人有了共同语言。

响肠镇发展旅游经济,村里和镇政府找他写景点说明书、写项目报告书,他也高兴帮忙。柯老师乐意帮助群众,经常有的人找他写对联、写报告、写碑记。我问他“你就不怕麻烦?” 他说与群众打交道能学到不少的东西,特别是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。他也乐意帮助老师们,经常有同事、朋友请他指导写毕业论文,多年来,经他指导的20多个老师的论文都获得了“优”或“良”的等次。

 由于他关心的事情多,思考也多,因此他的问题也就多。2008年他参加安庆市教研工作会议,教研室孙主任说要征集2009年的科研课题,他一气写了300多个,有宏观教育问题,有学校管理问题,也有家庭教育、学科教育、教育科研、学校文化、教师培训、教师心理等方面的问题。

 这一切看起来都与教育有关。但是柯万英老师说:教师必须使自己融入社会之中。一个教师一方面要跳出三界外(金钱、名誉、权力),另一方面又要深入社会中。教师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教育资源。他说“不能想象,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师,怎么能把书教得好,把课讲得吸引学生。”

 

三、教师如果不进行教育科研,简直是资源浪费。”

柯万英老师说: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充满自信,生活幸福,青春常驻。”“我的一生都是从事教育工作,我有责任把毕生为之奋斗的工作作出总结。”他先后承担过省、市两个科研课题,市级课题《教师导学与定位学习两结合教学法研究》已经结题。对于这个课题,柯老师自信地说“今天山东杜郎口的课改响遍全国,我的研究比杜郎口成型的时间更早,更加具有科学性、操作性,只不过我是在山乡学校单打独斗而已。” 他的安徽省重点科研课题《语文教学生成性研究》正在研究之中。这是安庆市此批立项的唯一农村学校省级课题。柯老师的课题都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掘总结出来的,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。他将前一个课题的论文集(21万字)命名为《持铎山中》,用以证明自己在偏僻乡村坚持教学改革的路程。

 柯老师说他的课题是逼出来的。他从前上课激情充沛讲课声音特别大,又抽烟、喝酒,后来得了严重的咽喉炎,以至无法讲课。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,为了解放喉咙,他加速走上了教育改革的道路。他的探索始于1997年,比新课程标准早几年,但是与新课程标准高度吻合。

 他的实验班在学校里有着独特的风景:学生备课;学生自己主持课堂(30余次为校内外听课教师上公开课,并获得好评);学生主持作文评讲课;学生主持课内外活动;学生自己编辑诗集;学生“黄鹂鸟诗社”坚持10年,“黄鹂新韵报”成了校园一景。上课时,柯老师捧个茶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。2005年,全班师生深入乡间采风,搜集整理了十余万字的《响肠民间故事集》。2007年中考,他们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作为教师的他只是一个策划者,参与者,支持者,他自称是“三不教师”(不备课、不讲课、不改作业)。他将大量时间用于读书、研究、写文章。

 他将教学改革、教育实践的过程写成论文,获安徽省教科所、中语会一等奖2篇,三等奖一篇,连续六年获安庆市教研室一等奖6篇。另有10多篇论文发表在《中国教育报》等教育报刊上。专家的肯定更增添了他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心和力量,省、市专家杨桦老师、操璋主任、刘和程老师曾经多次对他予以支持和鼓励,多次电话联系要到响肠中学来看看他的课题研究情况。他有一个很有价值的体会: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,探索、思考、总结,便能写出很好的教育论文,便是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。教育叙事是一线教师的科研之路。教师如果不进行教育科研,简直是资源浪费。

柯老师喜欢发现、创造、总结。他说:我国较有名气的教育家,都是教育实践工作者(并非学院专家),早期有陶行知、晏阳初、陈鹤琴;当代有霍懋珍、钱梦龙、李吉林、邱学华、王尚文、于漪、魏书生、任小艾、李镇西、吴非、郑杰……是这些教育家支撑了中国教育,代表了中国教育发展方向。这些人著的书,对教师最有指导价值,最有启发性。他认为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有几大优势:

1、研究与教学相结合,成本低,效率高;

2、研究的成果能直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,转化为教学成果;

3、运用行动研究法,现实意义强,应用性较强;

4、研究的同时,会引起教师自身的心灵震撼;

5、研究形式灵活,没有包袱;

6、教研、进修学习、提高教学质量三者结合。

 

 四、“我们不是在创新中获得新生,就是在固守中失去生命。”

柯老师说:“创新使我产生了幸福感和自豪感,使我保持着工作的热情和生命激情,使我获得教育科学的真谛。”

 柯老师是1976年推荐上师范的,他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教书。后来因为老教师的精神感召、家长的殷切期待、学生的善解人意,慢慢地居然爱上了教书这一行。头几年他也随着大家一起搞题海战术,挑灯夜战,但渐渐觉得这种作法扼杀人性,且效率低下,师生都不愉快。于是就思考着走一条新路子。正在这时,魏书生、任小艾、于漪、钱梦龙、蔡澄清出现了。他像许多热爱教育的教师一样,抄名师教案,读名师文章,哪里寻得一点点名师的信息都视为经典。

 接下来国家出台了特级教师制度,他也想在教育这块园地里建功立业,名垂青史。于是开始了有意识地探索教改之路。但是若干年过去,始终没有什么突破。转眼间就到了40岁。40岁是人生的拐点,有的人由此拐了下去,意志消沉,一蹶不振;有的人拐了上去,成熟精进,境界日新。能否跨过这道坎?决定于一个人的意志、毅力和价值观。

他在这个拐点上犹豫了一阵子,歇了一会脚,再次出发了。1998年柯老师提议学校办一份校刊,刊登教师们的教学随笔和教研论文,校长便委任他担任校刊主编。这一编就是10年,半年一期,校际交流。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称赞他们学校的《响中教研》“办刊较早,坚持最久,是校本教研的成功范例。”办刊之初,有人质疑,有人责难,但后来大家从中受惠多多。教师们的文章获奖了,发表了,评职称时每个人都有了厚实的材料。现在大家都支持校刊工作。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因写作而学习,因学习而思考,因思考而成功。响肠中学的许多老师因为理念新、水平高,在县、市各类业务竞赛中屡拔头筹。现在《响中教研》成了一份县内外颇有影响的校刊。经常有兄弟学校来响肠中学学习办校刊的经验。主编校刊使柯老师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。他的写作也是从那时开始的。

 他的课题使他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了影响。安徽省教科所、中语会两年一次的论文评选,每次仅有10篇一等奖,竟然给了他两次。省教科所专家多次去电说要看看他的课题研究情况。他也因此被吸收为安庆市“中语会”理事,县骨干教师。因为这些影响:

 2002年安庆市中语会成立大会上,他做了《科研之路在这里延伸》的发言;

 2007年市级示范高中——汤池中学邀请他作了“《教育叙事——教师的科研之路》的学术报告;

 2008年安庆市“先进教研组、教研室、先进个人表彰大会”请他作了《栽花插柳忽成荫》的讲话。

 2008年底应温泉镇中心学校邀请,他做了《快乐教书,快乐教研》的报告;

 在一次有市教研室、县教育局领导及多个学校教师参加的研究会上做了《教育科研很愉快》的讲话。

 最近又有一所省级示范中学邀请他去做学术报告。

 2008年底《安庆教育》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,发表了题为《一个有信仰的乡村教师》的文章。

柯万英老师对教育创新是这样认识的:“创新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,在这个革故鼎新的年代,我们不是在创新中获得新生,就是在固守中失去生命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就只能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层次的痛苦的机械劳动。这类教师人到中年便感到知识老化、身心疲倦、精神萎顿、生命迟暮。而一个自觉创新、积极教改的教师,每天都有新的发现,都有激情四溢的生活。

 

 五、“生命的意义在于工作,生命的价值在于做不朽的工作”

 柯老师是学校里最忙的人。他有许多想法,有想法就付诸行动。他认为“长期以来,我们中、小学教师都是在诠释别人的文章,自己的思想、观点、才华得不到舒畅的表达和展示。”  2005年新课程标准在安庆市实施,他向中心学校校长提出编写校本教材。校长便委托他担任主笔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一本反映响肠镇历史文化、风土人情的乡土教材——《古镇响肠》问世了。2006年根据他们的教材,响肠镇申报了“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”,并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有幸成为全省七个文化名镇之一。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小镇一下成了人人皆知的好地方,经常有外地游客慕名来访。学生通过阅读这部教材更加了解家乡,热爱家乡。写那些文章,要进行大量的考察研究,为此,他访问了很多群众,考察了本地所有的山头、山村、古道、祠堂、古迹。

 现在,他正抓紧时间写作第二部校本教材。第二部教材以响肠教育历史为主题,计划让教师、学生、和校友们也参与到编写工作中来。他要让这部教材激发教师工作热情、伴随教师幸福成长;使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,了解学校历史,学习先辈榜样,树立豪情壮志,确立远大理想。同时,他有一个奢望,就是希望这部教材具有载入地方教育史册的价值,并为其它学校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一个可行性范例。

柯老师认为人生的名呀利呀都是过眼烟云,唯有文字是不朽的,所以他勤于笔耕。多年来他写了200余万字的文章,先后发表文章80余篇。他是新四军研究会会员,为此,他写了10余万字的有关文章;主编了学生诗集《溪流淙淙》,8万字;主编校刊《响中教研》12期,约80万字。他正在着手研究的“岳西县民俗”已经有了10万字。他还主笔创作了《古镇响肠》;现在他的《语文教学生成性研究》也已经有了近20多万字的文稿;近年来他又投入到文化散文的创作之中。因为文字交流,他经常收到文友的赠书。

 柯老师说:“生命的意义在于工作,生命的价值在于做不朽的工作”只要有工作他就很快乐。他的那些工作是没有报酬的,是自己贴电费、网费、纸张费的。他也没有要过一次那怕是学校的、镇级的荣誉。因经济条件不好,他很希望有公费机会出去学习、参观、旅游,因为这样可以开阔视野,而他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。

通过采访,我们知道柯老师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,说话从不遮掩,他的心是光明磊落的,没有任何需要遮掩的东西。他说他常常因为电视故事、因为文章内容,或者泪流满面,或者拍案而起,或者奋笔疾书。他的许多文字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气呵成的。

柯老师有句话给人的印象特别深:“知识分子需要享受独处。” 他多数时间是在书房中度过的。 但是,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很少有人能够安静下来。害怕独处,其实是缺乏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“教师要多多独处,读书、教研、写作、思考问题,都是要独处的。独处是一种人生态度,一种品质,一种清修,一种崇高飘逸的人生境界。独处不同于孤独,孤独是浅薄无知者奔波劳碌后寂寞心灵的痛苦煎熬,是痴心妄想者吞天失意后空虚灵魂的幽幽飘荡。…… 独处说难不难,说易不易。独处需要有一点自由的思想,独立的精神,清醒的神志,超脱的个性。那些在官场争斗得疲惫不堪的政客,在利场抢夺得你死我活的商贾,在名场忙碌得汗流浃背的凡夫,在欢场消蚀得骨瘦如柴的舞者,他们时刻在追求着名和利的最大值,在追逐着声色犬马的最高级,在揣测着对手的心理,在不平于别人的发迹;他们不可能理解、也无法享受独处者的那份优雅、恬静与闲适;他们白天里在人前卖笑,貌似快乐,可在夜深人静,独自凭栏时,就会迷惘彷徨,寂寞万分。”从这段文字里,我看到了柯老师的思想境界。

 他说: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要认真对待积极追求的,譬如人生和工作,譬如教学和教研。他在安庆市教研表彰会上说:回过头来看这十年教研之路,我觉得做人就要努力奋斗,不管是有心栽花,还是无意插柳,栽花插柳终成绿荫。

 结束语:柯万英老师是一个普通的教师,他没有一官半职,没有任何政治荣誉,没有任何光环照耀,也没有钱,但是他幸福于一儿二女,和几架书籍。

 柯老师是一个“老顽童”,时刻生活在快乐之中。同事们说他是“55岁的人25岁的心脏”。他自己说“我沉浸于读书、科研、创作之中,竟然不知老之将至。退休将是我工作的延续。”

    柯老师虽然平凡但不平庸;虽然贫穷但却富有;虽然卑微但却高贵;虽然普通但却繁忙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与童真为伴  真情呵护流动的花朵
下一篇:望见粗茶居(梧  叶)